關於杯澳/學校歷史

學校歷史


學校創立

 

          在二次大戰前後,貝澳因地處偏遠,居民多以務農為生,生活艱苦。惟村民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可以讀書識字,所以分別在咸田村和新圍村(又稱新村)的祠堂裡開設私塾,即新村學校和咸田學校。由於設備簡陋,一些地方鄉紳遂商議興建一所具規模的學校。經多番奔走,於1951年成立臨時建校委員會,成員包括溫安先生、張贊先生、張漢先生、何土壽先生、張觀勝先生和何錦祥先生等人。


          學校的選址引起不少爭議,有建議設在咸田村,有爭取在新圍村建校,最後幾經折騰,才選定了在新村(現羅屋村)的一片農地之上。現舊校舍位置原址上有禾寮數間,屬於馮樹泰先生、羅關帶先生、陳德財先生等人,現操場位置之農地則屬於張六先生、何錦祥先生、何英發先生、羅寧先生、羅觀粦先生、何北富先生等人,全為下一代的教育,這些村民將土地捐出,並與政府達成協議,由政府斥資19,476元,村民籌集460元及負責搬運。(註:按50年代的物價,當時一圍酒席不過數十元,460元對當時的村民來說可是一筆不少的數目)。當時貝澳沒有碼頭,村民從港島購買的石材,潮漲時經船隻運送至貝澳灘中心,潮退時由村民以人力逐塊搬到工地。據稱當時由四村村長分配,每戶須負責一定數量的石塊,當時大多數的村民都有參與。由1951年動工,歷時一年,終於1952年建成課室兩間(即現教員A室及電腦室),男女廁各一(現多用途室位置),為大嶼南一件盛事。學校首任校監為咸田村的張贊先生,後由張粦先生繼任,並由當時的教育司署協助聘請教師數人。

 

新村學校遺址

咸田村私塾

 杯澳學校六十年代校舍及師生

 

杯澳學校六十年代師生(1)

杯澳學校六十年代師生(2)

杯澳學校六十年代師生(3)

 

 

杯澳學校六十年代師生(4)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由於學生人數不斷增加,溫安先生等人於是計劃擴建校舍,以便提供足夠的設施供師生使用。於是,新一個課室於1962年落成(即現圖書館)。而由羅振榮校監策劃,將新舊課室中間加上蓋而成的教員室(即現教員B室)亦於翌年落成啟用,同年獲教育司署批核聘用首任全職校工馮樹蘭女士,杯澳學校的規模才略具雛型。


          後來羅振榮校監去世,由張志誠先生繼任,校長為黃惠中先生。六七十年代的貝澳居民,大都仍以務農為生,學生於下課後多需落田幹粗活,加上家長一般知識水平不高,學生的學術水平一般,直至1973年,才出現第一位成功通過升中試獲派資助中學學位的學生-郭平。1978年張志誠校監去世,由現任校監毛銀福先生接任。

 

七十年代學生証(正面)

七十年代學生証(背面)

杯澳學校畢業証書

 

從瀕臨倒閉到復興的傳奇

 

          隨著農耕在七十年代末日漸式微,大嶼山對外的交通逐漸改善,村民的生活模式隨之改變,對子女的教育亦有了更高的要求,於是開始有家長安排子女到區外就讀(如大澳及長洲等)。到了八十年代,由於爭取開辦中心小學再度因選址問題引發爭議而不果,杯澳學校陷入了低潮,收生不斷下降,同時又出現轉校潮,到了1989年,全校只剩下學生兩人。而此時,服務學校多年的黃惠中校長亦離職移民,校董會希望新任校長可以振興學校,遂透過教育司署的協助,對外物色人選,而劉淑玲校長就在這一年來到貝澳。


          當時剩下的兩名學生來自同一家庭,因其母的不合理要求,劉校長本著對教育的堅持,與其據理力爭,其母最後以退學作回應,結果反而令部份村民以行動支持學校,紛紛報讀小一及從區外學校轉回杯澳學校,就在學校出現零學生數字的半個月後,學校又因著學生入讀而得以繼續經營。


          劉淑玲校長由1989年出任杯澳校長至1995年離任,短短六年間將杯澳由瀕臨倒閉奇蹟地回復六班的規模,除了杯澳的位置便利、基本設施完備外,更重要的是劉校長的親切寬容,對人關懷,以愛心感動了家長、學生,以及與她一起共事的同工。時任校役的何觀群女士,就是當時其中一位受感動的家長,她當年將次子從大澳永助學校轉回杯澳以示對學校的支持,其後幼子亦報讀小一,令更多的村民對學校回復信心。及後有老師因中風入院,劉校長除親到醫院探望外,更將學生慰問的錄音向老師轉達,同時又將老師病榻中對學生的囑咐及勉勵帶回給學生。劉校長於1993年獲教育署頒發優秀教肓工作者獎項,並且獲評審的高度讚揚,著實是實至名歸。

 

89/90年度全體師生與毛校監合照

劉校長和群姐

劉校長獲頒優秀教育工作者獎項

 

學校在數年間增加班數,教師人數亦隨之增加,為提升教學質素,劉校長著重挑選學歷較高的年青老師,於是一批成為學校日後發展骨幹的老師就在此時陸續加入了學校,包括李雪霞老師、凌美鳳老師、張國樑老師、莊秀芳老師、譚偉光老師、黃鳳蓮老師,以及在1995年繼任校長的余美鳳老師。

 
 
全日制與新校舍


          隨著愉景灣及東涌新市鎮的發展,學校再次面對轉校潮的挑戰,對擴充校舍以發展全日制的需求漸殷,惟政府當時以成本效益為首要考慮,希望以規模較大的學校取替已日暮黃昏的小型村校,杯澳自1993開始籌建新校舍,幾經波折仍未能成事。面對嚴竣的形勢,學校唯有破釜沈舟,自行籌集資金,向大嶼南鄉事委員會借用位於貝澳球場側的康樂中心,改建為兩個臨時課室,再將舊校舍較大的一個課室一開為二,並不惜背負偷步之名,於98/99學年開始推行全日制。


          與此同時,學校又透過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聯同其他校舍改善工程遭政府擱置共109間的中小學,向政府力爭,加上校董會及地區人仕的協助,終於獲政府讓步,新校舍得以落實興建,由2002年步動工,歷18個月竣工,新校舍於2003年正式啟用,解決了學校長期設施不足的困擾。

 

師生攝於改善工程之前

舊校舍全貌

攝於新校舍啟用禮後

 

非華語指定學校

 

          承接新校舍啟用的勢頭,學校於在04/05年度小一收生多達三十多人,惟另一場天翻地覆的變化,亦由此靜悄悄地展開。


          由於大嶼山南景色優美,貝澳海灘一帶風景怡人,一向是渡假勝地,加上租金便宜,慢慢地吸引了一批外籍人仕入住。杯澳於92/93年度取錄第一位菲律賓裔非華語學生彭安娜(Ana Braga),至九十年代終非華語學生只佔學校極少數,惟2000年後即不斷增加,至2005年時已有接近一半學生為非華語生,當中大部份為生於香港的菲律賓裔學童。學校面對此重大改變,亦主動作出了不同的對策,包括推行普通話教中文,自資聘請外籍英語教師,推行跨級分組、大班小組及分組教學,開設中文銜接課程等,並於09/10年度,成為非華語指定學校。至2012年,學校約七成學生為非華語學童,來自14個不同的國籍,儼如一所國際學校。

 
 
撰文:

余美鳳校長    2012年12月

 

參考資料:

《杯澳學校的歷史點滴》,原文由舊生呂靜、李翠雯、曾可臻及羅梓慧於2002年撰寫及整理。
《杯澳學校史略》一及二,原文由黃惠中校長於六十年擴建校舍後撰寫。
毛銀福校監訪問稿,2012。
溫安先生訪問稿,2012。
劉淑玲校長提供剪報資料及訪問稿,2012。
張勁之先生提供之資料,2012。
郭平先生訪問稿,2012。